公仔刘门 六代相传的泥火匠心

来源:金羊网 作者:林清清 发表时间:2018-08-27 11:03

【传统】寻根·传承有序

谁说“石湾窑不过长江”?


刘泽棉
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2007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

2012年获“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”称号,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。

作品多次赴国内外展览,广为社会及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藏。

工作台上,放着刘泽棉用九里香自制的工具。穿着普通的灰黑色工作服,脚上总是不变地穿着一对国产品牌运动鞋,出生于1937年、今年已经81岁的刘泽棉大师,到现在仍然每天准时回佛山石湾美术陶瓷厂的个人工作室里上班,每天工作6小时。面对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,他动作利落,回答敏捷,你几乎想不到,面前这位朴实的大师,是目前市场是最高价作品的作者。

曾有“石湾瓦,甲天下”之称的石湾公仔(佛山陶瓷),作为岭南著名的传统手工艺,近年来受到国内外收藏市场关注,频频拍出高价。然而石湾陶瓷的传统手艺传承现状如何?几代传承的大师们,对石湾陶瓷的发展走向有何看法?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到了新世代,要如何发展?刘泽棉精炼准确地表达出鲜明的观点:“这个行业到了今天,已经不再是靠‘父子相传’这条路了。胸襟要广阔,吸百家之长,先让年轻人出去,学习各方面先进知识,才能丰富石湾公仔的发展。”

对于曾经流传甚广的“石湾窑不过长江”之说,这位80岁的大师耿直地并不认可。“其实,石湾公仔早就过了长江和东南亚一带了,据我所知北京故宫就有收藏很多件。很多人也评价我们做的人物是最成功最生动的。当时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一个教授,他低估了我们,但这说法已经流传开去。不过这也是一个鞭挞,让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。”而他亦为羊城晚报记者翻查出文字资料,根据石湾陶瓷博物馆相关文献的记载,北京故宫博物院院藏石湾陶藏品约300余件,其中原属清宫旧藏的石湾陶藏品约80余件。


从民间收藏走向艺术品市场?

“清末民初的佛山石湾镇,陶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鼎峰。那时的石湾很繁华,人称小金山。”7、8岁就喜欢用泥捏各种小动物而入行的刘泽棉,如今从事陶艺创作已经70年了。“因为住在叔公刘传的附近,经常去看,小时候没东西玩就玩泥巴。”在刘泽棉大师嘴里,入行之路也十分朴素与简单,就这样他13岁就创作出毛主席塑像参与展览得到了奖励。

“现在在收藏市场上,总体来看,海外的藏家更活跃。”刘泽棉、刘炳工作室所在地是佛山石湾美术陶瓷厂,总经办主任陈伟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,“石湾陶瓷曾参加过几次在海外的展会,当时定价不高,一开箱就被订光。”2011年起至今,石湾陶瓷开始从以往的民间收藏,进入拍卖市场,数次进京拍卖。目前行业最高记录是刘泽棉的《紫气东来》,2015年在北京拍出了360万的价格。

“石湾公仔一般民用多,作为艺术品拍卖,完全没想到过。但即使是现在,我不会专门为了收藏拍卖市场去创作。不过,拍卖市场的反馈,对于石湾陶瓷的发展的确有标杆性意义。”刘泽棉大师坦承,目前对创作的规划并不会以收藏市场为导向,“我从来没有针对拍卖市场去创作作品,我只希望作品一件比一件成熟。现在想静下心来,来总结下自己有哪些好的和坏的。”然而一边说着“其实现在还有很多题材想做,但我年纪大了,需要有创作激情才能做,”一边又透露还有一个构思:“50多年前我买了本讲鲁班的书,当时就觉得这个题材好,能表现工匠精神,埋在心里几十年,我希望有一种‘大地在我脚下’的气概,把大地变得更美好,这个应该会是近几年的代表作。”


天价作品背后的艺术观


刘炳
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。

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所收藏。

“在我学艺的时候,就已经知道,石湾不能只有一种风格,要有其他釉色,可以写意的、微陶的。”身为刘门第四代、同样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刘炳这样对羊城晚报记者说,“我最擅长做的是文人一类,如李白、华佗。陆羽品茶是我第一件大型作品。当时我研究品茶,对着镜子看自己是什么动作,怎样品茶。”刘炳一边比划一边说,“这是有师承的。刘佐潮就有个小插曲,他塑和尚时,要自己穿上袈裟来看看衣纹是如何的。所以石湾公仔比较真实,有思想感情。”

身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对于石湾陶艺,在技术上或审美上,有没有适合现代生活的新变化?“这个要有对比。比如《引福归堂》题材是钟馗,但不同时期,融入了作者受各种社会影响的创作。到今天,做每一件作品都要讲究思想性,要有正能量。拿旧的公仔对比一下,才能知道变化在哪,石湾公仔是有时代气息的。再比如我们现在提倡工匠精神,而我对鲁班几十年来一直都有构思,这么一结合就能出作品了。”上世纪80年代,刘泽棉和胞弟刘炳、儿子刘兆津,走遍全国,绘制数百草图,开创石湾公仔首套系列作品——18罗汉。而他的《引福归堂》也成为整个石湾公仔历史上最畅销的作品,几十年长盛不衰。

1  2  3  4  


编辑:Nancy
数字报
公仔刘门 六代相传的泥火匠心
金羊网  作者:林清清  2018-08-27

【传统】寻根·传承有序

谁说“石湾窑不过长江”?


刘泽棉
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2007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

2012年获“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”称号,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。

作品多次赴国内外展览,广为社会及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藏。

工作台上,放着刘泽棉用九里香自制的工具。穿着普通的灰黑色工作服,脚上总是不变地穿着一对国产品牌运动鞋,出生于1937年、今年已经81岁的刘泽棉大师,到现在仍然每天准时回佛山石湾美术陶瓷厂的个人工作室里上班,每天工作6小时。面对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,他动作利落,回答敏捷,你几乎想不到,面前这位朴实的大师,是目前市场是最高价作品的作者。

曾有“石湾瓦,甲天下”之称的石湾公仔(佛山陶瓷),作为岭南著名的传统手工艺,近年来受到国内外收藏市场关注,频频拍出高价。然而石湾陶瓷的传统手艺传承现状如何?几代传承的大师们,对石湾陶瓷的发展走向有何看法?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到了新世代,要如何发展?刘泽棉精炼准确地表达出鲜明的观点:“这个行业到了今天,已经不再是靠‘父子相传’这条路了。胸襟要广阔,吸百家之长,先让年轻人出去,学习各方面先进知识,才能丰富石湾公仔的发展。”

对于曾经流传甚广的“石湾窑不过长江”之说,这位80岁的大师耿直地并不认可。“其实,石湾公仔早就过了长江和东南亚一带了,据我所知北京故宫就有收藏很多件。很多人也评价我们做的人物是最成功最生动的。当时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一个教授,他低估了我们,但这说法已经流传开去。不过这也是一个鞭挞,让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。”而他亦为羊城晚报记者翻查出文字资料,根据石湾陶瓷博物馆相关文献的记载,北京故宫博物院院藏石湾陶藏品约300余件,其中原属清宫旧藏的石湾陶藏品约80余件。


从民间收藏走向艺术品市场?

“清末民初的佛山石湾镇,陶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鼎峰。那时的石湾很繁华,人称小金山。”7、8岁就喜欢用泥捏各种小动物而入行的刘泽棉,如今从事陶艺创作已经70年了。“因为住在叔公刘传的附近,经常去看,小时候没东西玩就玩泥巴。”在刘泽棉大师嘴里,入行之路也十分朴素与简单,就这样他13岁就创作出毛主席塑像参与展览得到了奖励。

“现在在收藏市场上,总体来看,海外的藏家更活跃。”刘泽棉、刘炳工作室所在地是佛山石湾美术陶瓷厂,总经办主任陈伟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,“石湾陶瓷曾参加过几次在海外的展会,当时定价不高,一开箱就被订光。”2011年起至今,石湾陶瓷开始从以往的民间收藏,进入拍卖市场,数次进京拍卖。目前行业最高记录是刘泽棉的《紫气东来》,2015年在北京拍出了360万的价格。

“石湾公仔一般民用多,作为艺术品拍卖,完全没想到过。但即使是现在,我不会专门为了收藏拍卖市场去创作。不过,拍卖市场的反馈,对于石湾陶瓷的发展的确有标杆性意义。”刘泽棉大师坦承,目前对创作的规划并不会以收藏市场为导向,“我从来没有针对拍卖市场去创作作品,我只希望作品一件比一件成熟。现在想静下心来,来总结下自己有哪些好的和坏的。”然而一边说着“其实现在还有很多题材想做,但我年纪大了,需要有创作激情才能做,”一边又透露还有一个构思:“50多年前我买了本讲鲁班的书,当时就觉得这个题材好,能表现工匠精神,埋在心里几十年,我希望有一种‘大地在我脚下’的气概,把大地变得更美好,这个应该会是近几年的代表作。”


天价作品背后的艺术观


刘炳
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第四代传人。

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所收藏。

“在我学艺的时候,就已经知道,石湾不能只有一种风格,要有其他釉色,可以写意的、微陶的。”身为刘门第四代、同样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刘炳这样对羊城晚报记者说,“我最擅长做的是文人一类,如李白、华佗。陆羽品茶是我第一件大型作品。当时我研究品茶,对着镜子看自己是什么动作,怎样品茶。”刘炳一边比划一边说,“这是有师承的。刘佐潮就有个小插曲,他塑和尚时,要自己穿上袈裟来看看衣纹是如何的。所以石湾公仔比较真实,有思想感情。”

身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对于石湾陶艺,在技术上或审美上,有没有适合现代生活的新变化?“这个要有对比。比如《引福归堂》题材是钟馗,但不同时期,融入了作者受各种社会影响的创作。到今天,做每一件作品都要讲究思想性,要有正能量。拿旧的公仔对比一下,才能知道变化在哪,石湾公仔是有时代气息的。再比如我们现在提倡工匠精神,而我对鲁班几十年来一直都有构思,这么一结合就能出作品了。”上世纪80年代,刘泽棉和胞弟刘炳、儿子刘兆津,走遍全国,绘制数百草图,开创石湾公仔首套系列作品——18罗汉。而他的《引福归堂》也成为整个石湾公仔历史上最畅销的作品,几十年长盛不衰。

1  2  3  4  


编辑:Nancy
新闻排行榜